为了探索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培养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推进学院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学院决定以“汽车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系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为试点,参照《悉尼协议》范式开展专业建设。其它各系分别遴选一个专业参照此协议逐步开展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文件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发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和教学质量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编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标准,加强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构建专业质量监测体系,形成可持续改进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培养国际通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学院综合实力。
二、建设目标
经过两年的建设,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专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建立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系列标准;健全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自我评价制度,建立质量持续改进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培养国际通用人才;加强国际师资培训、建设一支通晓国际标准的师资队伍,推动学院工程技术教育走向世界,为学院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积累经验。同时以点带面,深化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激发释放学院办学活力,融合国际办学理念,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提升学院工程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三、建设内容
以两个工程技术教育专业作为试点,深入开展《悉尼协议》范式的专业建设,其它各系遴选一个专业参照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核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修订校级培养目标和校级毕业要求(核心能力)
开展专业“生源质量监测”、“学生成长监测”、“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教师发展与保障监测”、“用人单位使用监测”、“毕业生跟踪监测”等方面开展基线数据调研工作,以便全面了解专业目前的整体建设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情况,并撰写《专业建设基线评价报告》。
学校领导、行企代表、教师代表和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毕业生代表等根据现状调研分析情况,深入解读《专业建设基线评价报告》,结合内部需求(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教职员工期望)与外部需求(国家发展需求、行业及产业发展需求、企业需求、校友期望和学生家长需求)修订校级培养目标;学校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和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等参照校级培养目标和《悉尼协议》中工程教育毕业生应达到的12项毕业要求,制定校级毕业要求。
2.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核心能力)
学校领导、行企代表、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和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等根据现状调研分析情况,结合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参照校级培养目标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学校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和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等参照专业培养目标、校级毕业要求和《悉尼协议》中工程教育毕业生应达到的12项毕业要求,制定专业毕业要求(核心能力)。
3.构建(调整)课程体系
各专业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课程负责人、专业教师根据专业毕业要求分解并量化能力指标;根据课程对能力达成的贡献度,并参照《悉尼协议》中四类课程所占比例,将课程体系与能力指标相对应,构建(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按照学院有关规定,组织专业教学委员会修订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起着引领学生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各系要组织教师按照课程体系与能力的映射关系,即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对毕业生能力达成的贡献度,由课程团队按照学院《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制定课程标准。
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悉尼协议》内涵,在针对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开展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并撰写初稿: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明确多元评量方式及指标等。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和有关专业教师、毕业生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形成实施版课程标准。
各系部按照课程标准,配置教学资源,组织课程实施,根据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反馈,适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三)进行教学设计
各课程负责人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成果导向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落脚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引导学生依照个别差异和需求进行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教育保障。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应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要以适合的项目或任务为载体组织实施教学,尽可能采用案例分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导文法等先进教学模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下厂实践、自我提升等形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教学和实践能力强、广度和深度覆盖专业所有课程领域、教学效果好、熟知并通晓国际标准的师资队伍,其中至少50%的师资具备二年以上的业界经验,以保证他们具有与专业培养目标和预期培养成果相适应的能力。
(五)创设良好的支持条件
领导要足够重视和充分支持专业建设,以保证专业质量的可达性和连续性。专业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室、实验(训)室、仪器设备以及网络和图书资料、学习资源等,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并制定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方便学生使用,并为学生创设参与工程实践和创新的平台。
(六)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各教学环节要制定明确的质量要求,院系通过科学设计指标项,对成果导向教与学的过程开展常态监测,形成院系两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发展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健全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委托第三方每年定期开展专业“生源质量”、“学生成长”、“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教师发展”“应届毕业生跟踪”“毕业生中期发展”等监测工作,每年形成《专业建设评价报告》。根据监测和反馈情况,定期调整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等其他关键项,确保质量的持续提高。
(七)开展专业认证
相关人员要深入研究《悉尼协议》的内涵,撰写《认证申请书》《专业建设自评报告》等,结合我国国情适时开展专业认证,推动学院工程技术教育走向世界,带动学院工程教育质量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学院成立《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谋划部署总体方案、统筹协调重大问题,指导并督促有关工作的落实。
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贾俊礼
副组长:付俊薇 韩提文
成 员:乔 哲 孟延军 张树海 郑瑞芝 张现林
祁翠琴 袁建路 王国贞 姜彦飞 万晓航
刘少坤 何红华 马保振 丁洪涛 郝 骞
成立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深入研究国际标准和实践案例,为领导小组决策提出建议;具体协调、指导和督促试点专业开展相关工作;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有关工作会议,负责议定事项的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办理和督促落实;负责信息反馈和宣传报道等工作;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 任:付俊薇
副主任:乔 哲
成 员:王春玉 牛晓艳 杨 彬 张士宪 刘云青
依照领导小组要求分别成立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核心小组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小组。
1.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核心小组
组长:张现林 高旭辉
成员:袁利国 李 岩 陈一珉 张朋军
王 冬 李学勇
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小组
组长:祁翠琴 王 兵
成员:张玉芝 杨 涛 苏 水 朱晓红
陈昌建 闫炳强
核心小组主要职责:结合我院情况,深入研究国际标准和实践案例,落实领导小组要求,开展试点专业相关工作;负责信息反馈和相关报道等工作;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经费保障
预算资金费用。学院《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工作项目经费预算总额为 万。资金预算表见附件1。
预算资金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要求,该项目建设资金预算是学院综合预算的组成部分,纳入学院总体预算。项目建设资金年度项目预算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学院项目领导小组是项目资金的最高主管机构,统筹规划预算资金的分配及使用、审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审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调整方案、审批项目建设资金决算、负责监督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负责监督项目建设资金绩效考核工作。
五、建设进度及预期效果
学院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分启动阶段、软硬件建设阶段、教学实践阶段和专业认证等四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17年7月-2017年10月)
印发《悉尼协议》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开展学习、研究;召开启动会,邀请专家进校进行讲座,介绍《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的背景、趋势、三大理念、七个标准项等;制定实施方案并细化工作内容。确定试点专业,部署具体工作;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成果导向教育培训,转变观念,提升认识,树立理念,掌握成果导向课程构建方法。
(二)软硬件建设阶段(2017年10月-2019年6月)
遵循三大理念理念,修订校级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分解能力指标、确定能力指标权重;微调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修订2017版、2018版、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尤其是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明确多元评量方式及指标等);进行教学设计;建立并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条件建设。
(三)教学实践阶段(2018年9月-2019年10月)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并通过多元评量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开展全过程监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研,撰写年度跟踪评价报告。
(四)专业认证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
输出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根据国家政策酌情提交认证申请和自评报告,拟于2019年10月接受专业认证。
进度安排及建设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见附件2。
附件2
参照《悉尼协议》范式开展专业建设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17年12月 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
2018年6月 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
2018年12月 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
2019年10月 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
1 |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
开展全面调研,了解专业现状,撰写《专业建设基线评价报告》 |
1.修订校级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2.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调整课程体系 3.修订并完善2017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根据持续改进机制的反馈情况,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订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 |
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制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 |
2 |
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
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制订的相关理念研究 |
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制订的相关路径和方法研究 |
制定“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
调整课程标准,改进教学设计,使得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符合并高于《悉尼协议》标准 |
3 |
师资队伍建设 |
通过印发资料、专家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师开展相关学习、研究 ,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认识,树立理念,掌握成果导向课程构建方法 |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系列教育教学培训,建立教师成长支持系统,建立教师发展与保障机制 |
完善教师成长支持系统,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其中至少40%的师资具备二年以上的业界经验 |
建成一支数量足够、教学和实践能力强、广度和深度覆盖专业所有课程领域、教学效果好、熟知并通晓国际标准的师资队伍,其中至少50%的师资具备二年以上的业界经验 |
4 |
支持条件 |
相关理念及条件搭建研究 |
制定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方便学生使用, |
按照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要购置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 |
为学生创设参与工程实践和创新的平台 |
5 |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
形成院系两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机制等持续改进机制 |
建立教师发展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
健全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 |
持续改进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
6 |
开展专业认证 |
了解有关专业认证的程序、资料等 |
整理准备专业认证须提供的资料,提出认证申请 |
|
|